三月,满怀着虔诚的崇拜和许久的期待,我有幸踏进了霍山县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实验基地——地税希望小学,感受了师生们的精彩演绎和大家风范。参与其中,我如同享受春雨的滋润;像竹笋,听到了拔节的声音;像春蚕,咀嚼着来之不易的精神食粮。回到学校,我细细地整理学习笔记,回味着一节节灵动的生本课堂,一个个生动浅显的学术报告。名师们深厚的功底、巧妙的设计、细致的点拨、独到的见解,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让我感悟颇多,受益颇多。真想把所有的体会都写下来,怎奈文笔有限,只好拾掇一二与大家共勉。
给学生一个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责任。在人生学习的有限道路上,老师就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涯中的领路人,而我们就是要把孩子们引领到一个最肥沃的草场上,让他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觅食营养丰富的食物,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我的心中真的很佩服魏书生的教育智慧,既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拓展课外阅读,更羡慕他能够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我们一个学期围着转的课文内容讲完。他预留了这么多时间,让孩子们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养分,让孩子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同时也留给了孩子们无限的思索与遐想,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荡气回肠。
我想,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更应根据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去引领自己的学生。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并重视其独特感受和体验。相信追求课堂的有效性并不是神话,只要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多多地加以反思和改进,那么我们的目标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基本模式是“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只有师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才会产生激情的火花;只有师生的情感不断交流,才会激发人性的快乐。只有通过我们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次观摩学习总让我们有这样一种感受——听名师讲课,就像在听前进的号角。我们在欣赏中赞叹,在赞叹中反思。反思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现状,反思我们自身的教学素养……有效课堂,需要每一位教师清醒的认识与不懈的努力!
一.敢于放,即要让学生有自由驰骋、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首先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明白设计是为学生提供舞台,而不是自己唱主角,所以给学生的预设不能太多,否则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也就不可能产生个性化的思考。其次,最主要的要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想、多练,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喧宾夺主。教师要扮演主持人,创设情境,抛出话题,把学生推出场,并且做好节目之间的串联,做好总结归纳。第三,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亲切交流,而且要不断鼓励,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善于导,即教师顺学而导,让学生飞得更高,学得更好
首先,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活泼灵动的、发展变化的,也就是在预设的基础上,有新的生成,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多一点预见,授课时要多一点机智。其次,顺学而导,还在于教师导的技巧,是否导得自然,导得巧妙,导得到位。
三.善长动,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上,教师要树立人本思想,把广阔的课堂时空留给学生,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眼到、耳到、手到、心到,才能消化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转移为实际的能力。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应做好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动”。 如何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呢?最根本的是教师要扬弃“师道尊严”的旧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教师要舍得感情投资。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善于做教学上的有情人,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其次,以“活动”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动”。精心设计导语,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一种探索答案、奥妙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脑动”。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策动力,是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桥梁,而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可以说,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读写结合,使学生“手动”。读与写是“灵犀互启,密切相关”的,“读”是“写”的基础与根本,“写”是“读”的扩展和升华,语文教学若能将“读”“写”结合,想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视朗读与说话训练,使学生“口动”。由于考试不考学生的朗读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朗读往往被“粉身碎骨”式的课文分析或“堆积如山”的书面作业“挤压”掉。殊不知,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必要手段。古人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朗读是一种眼看、手到、脑思多感官参与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增强语感,增加语言积累,而且使人的精神、人格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朗读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文本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作品本身的感染力,让学生主动地感知、探索、创造和积累,这与现行的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第三,重视学法指导,架构知识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会“动”。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得好:“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其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会学”,自学能力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必要条件。语文课堂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好“桥”,备好“船”,提供“钥匙”,“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通过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为师者应以“授之以渔”为己任,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为学生指点学习门径,铺设学习台阶。
陶行知曾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要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要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要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会观察;要解放儿童的时空,使他们能到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尽所能。”倘若语文教师能真正地转变自己的角色,真切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还语文课堂教学以“真实、扎实、朴实”,那么,在语文课上,我们听到的将是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喜人景象,感受到的将是绿色课堂的旺盛的生命活力。
四.潜心修炼,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我们聆听名师的课,感叹着大师们课堂的精彩,最令人折服的就是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很好地解读教材、驾驭材料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的心灵氤氲在博大、温暖的氛围中。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魅力。这些给与我们这些一线的老师以前沿的引领和智慧的启迪,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索……
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练就自己的内功。首先要练就解读文本的功力。只有教师对文本准确地、深入地、独到地进行解读,才会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才会勇于面对课堂教学智慧与激情综合生成的挑战,才会不负众望地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要准确把握,解读文本的主导价值;要整体感知,解读文本的主要内容;要细读品析,解读文本的艺术特色。其次要提升语言的功力。课堂上,教师朗读时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于生命的活力;讲解时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完成教学流程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灌溉与滋养。再是要提高文学的功力。文学,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平时要多读书,加强文学的修养,除了要具备懂得语言、欣赏语言、驾驭语言能力之外,还需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具备文学的魅力。这绝不是为了卖弄和炫耀,而是为了让课堂变成充满引力和诱惑的“吸铁石”,让课堂成为令人期待、给人惊喜的“魔盒”。语文教师丰富、幽默、诗意的课堂语言,不仅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的焦灼,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
文品高了,人品高了,教品自然会高。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磁场,什么样的深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高度不一定是目标,向上才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姿态,真正的彼岸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是凭着对语文教学不懈地追寻,我们定会在教学路上渐行渐远。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师一堂课,一课一人生,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语文教学,把它放在眼里,它是工作;把它放在心里,它是事业;把它放在梦里,它就是艺术!“春风得意马蹄疾,不需扬鞭自奋蹄。”我相信,处在生命与工作最好时期的我们会马不停蹄,为理想的语文教学踩出一条充满生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