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在选课的时候,我挑中了蒲松龄的《山市》;这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描写了“山市”这一奇异的自然现象从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但是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字数增加了,难度也提升了,仅仅靠学生自身的文言文储备来理解这篇文章是比较困难的。如何选择教学点就成了我的难题;矛盾之中,我选择了二者兼顾。
文言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读懂文意。因此,在这一环节,我把落脚点放在“读”上,单个读、齐声读、重点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迅速的进入到文本中。而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对“读”的重视和强调,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对不同形式的朗读非常感兴趣,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课堂气氛轻松活跃;通过“读”,解决了疑难字词,疏通了文章大意;在充分的朗读过程中,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之中,都能有所收获,这一点,我觉得还是值得推荐的。
读顺了文章,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该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山市”这一奇异的自然现象形成和变化的过程。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在一开始设计这一环节时,我准备通过“作者在山市中描写了几幅画面?”“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这样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而且也都打印成文字了;但是心里又觉得不太妥当,总觉得还有更好的问题设计;为此在上课前一天的晚上,我又在网上进行了大量的查阅;很巧合的让我听到了一段朗读《山市》的音频,其中就提到了《山市》的“奇异”之处;这一听,让我豁然开朗,心中的不安也终于有了着落。
“山市”是和“海市蜃楼”相似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它并不经常出现,而且来去匆匆,因此神奇而又美丽。作者蒲松龄也正是抓住这一特点,从开头的“奇”设悬念,到“山市”“奇”现,以及后来的变幻之“奇”,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巧妙匠心,而抓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根本。因此,我用“奇”字来统领文章内容;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奇”字的引导和解说,学生们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概,觉得“山市”真的是神奇壮丽,让人想入非非。而这一环节,也是我非常满意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语文教学设计,多花点时间和心思,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一课还是有许多缺陷的,首先对文言文字词和句式的讲解还是不到位,例如在解释“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这句时,我只关注到了“同人”的释义,而没有提到“饮楼上”是语序颠倒,这是不够细心的表现。其次,在课堂生成环节,对学生的回答也没能做出及时有效的点评,这一点还是有待努力的。
在这里,我要衷心的感谢来听课和评课的领导和老师们,感谢你们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而又实用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对上好语文课有了更大的信心。语文课是一门功夫课,多花点心思,多花点时间,多读读文本,多了解学生,我想,我们有可能让语文的课堂更加的充实有效,更加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