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都喜欢看《西游记》吧,尤其喜欢《西游记》里的美猴王孙悟空吧!都知道孙悟空神通广大,能七十二般变化,这的确神奇,但是孙悟空一筋斗翻十万八千里这一古人的神化,今天就变成现实了!
我听过李伯伯讲过他一次亲身经历:2004年上午7时50分,随着“呜——”一声响,D3081次动车组从合肥火车站驶出,加速的列车每小时达到250公里向武汉飞驶,车厢内不时地广播着列车提速每时每刻的速度。当114、152、198、236……动车组逐个启动后,车速在持续提高,看不清窗外的楼房,只见树木在向后飞去,列车横穿大别山腹地,隧道连连,灯火通明,9时50分左右就进入武汉境内,上午9点58分,本次列车准点停靠在汉口2号站台。听李伯伯动情的描述,仅用2小时8分钟从合肥就到了武汉;如果条件许可,即使家住合肥,去武汉上班,只要起得早一点,都不会迟到啊,我想上武汉大学读书我们还可以走读呢!奇怪中我问:“以前怎么走啊?”李伯伯常跑这条路上业务,感慨地说:“最早是从合肥坐车到芜湖,再从芜湖乘船到武汉,这样一折腾,至少要三天时间,后来有了高速公路也需要六七个小时,现在两个小时就到了,变化太快了!”
何止李伯伯一个人感叹呢,凡是经历过家乡六十年来辉煌变化的人无不惊叹家乡的环境是越变越美,家乡的道路是越来越宽。
我的家乡是皖西重镇——苏家埠,这是一个古老的集镇。先前,镇区是几条狭窄的鹅卵石铺成的街道,沿街基本上是砖木结构的低矮瓦房,零星散落着几幢两层高的灰色砖木楼房。一到夜晚,街道上只透着星星点点的几处亮光。“路不平,灯不明,冷冷清清不见人。”是解放初期苏家埠镇留给人们的记忆。后来,街外面开辟了一条从苏家埠通往六安城的公路——六苏公路,但路基不好,晴天是尘土飞扬,雨天是泥泞不平。交通工具是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初苏埠到六安的公共汽车,一天只有两班,车子又小人又多,许多人翻着车窗往车里挤,有的人坐不上车只得骑自行车或者步行。附近的农村,谈不上有公路,最好的算是砂石小路,路基坑凹不平,稍微下点雨就泥滑路烂,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农民运货物的主要工具是平板车。
改革开放30年的春风,使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乡由一只“丑小鸭”变成了俏丽的“白天鹅”。街道变宽了,公路变直了,一条条水泥路、柏油路纵横交错,形成了苏埠镇独有的棋盘街,街两旁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个个住宅小区花团锦簇,绿树成荫,一排排路灯,在夜晚争相齐放……如今的苏埠镇已是一个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美丽城镇。
苏埠镇区周围的乡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农家盖起了楼房、别墅,村与村间修起了“村村通”水泥路。
“要想富,先修路。”家乡除了六苏公路外,还修建了一条离六安城更近,并与六霍路贯通的苏戚路。现如今还有商景高速、宁西铁路贯穿其间。随着道路的发展,大巴车、中巴车、小汽车等穿梭于苏埠与六安、上海、常熟、南京、淮南……之间,拉近了交通,苏埠与全国各地的距离,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如果孙悟空能穿越时空,来到了现今的人间,他定会不再以自己一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的本领而自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