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3.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教学难点:1.领会本文“官逼民反”的主题意义。
2.掌握随着情节的展开显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4.明白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
2. 林冲性格的转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是《水浒传》中最精采的回目之一。文章的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了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地突出了“逼上梁山”的主题思想。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作者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技巧是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的,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作重点领会。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林冲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分几个阶段及其变化的关键;分析“风雪”等景物描写对情节、人物的作用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
一、引入新课
由古典四大名著引出《水浒传》。(自由发言讨论)
人物的性格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促成因素。其中后天因素和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所在的《水浒传》更是充分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作者和作品:
在预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简要介绍,再由教师补充。
1.作者:
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庵,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施作罗续。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
施耐庵(1296-1370),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祖籍兴化,生于平江(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他在教书期间根据民间传说与话本戏曲,编著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
2.关于《水浒》:
《水浒》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是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
它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的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庸无道,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外族入侵,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许》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水浒传》最早为一百回体,后来出现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添上了“惊噩梦”的结局,成为七十回本。七十回本《水浒》结构安排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其艺术价值。
*注:课前布置好这项任务,课上检查。
三.解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题意理解的关键是“风雪”一词。对“风雪”一词的妙用,其故事叙述了林冲遭受的一场劫难,并从此走上了反抗道路。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其遭遇从表面上看,与自然中的“风雪”密切相关,而其厄运实质上并非“风雪”所致,而是“人事”造成的。具体地说,是人物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决定的,是人物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境遇造成的。拿林冲的遭遇来说,那场“风雪”使他受尽酷寒,大雪压倒茅屋,不得不投宿山神庙。但“风雪”之灾并不危及林冲的性命,而高俅指使陆谦策划的恶毒阴谋,则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是以高俅为代表的反动统治者把林冲逼上了一条死路(“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风雪、山神庙”是林冲人生道路的转折点,造成转折的根本原因不是“风雪”,而是横行不法的邪恶势力。因此,我认为作品的“风雪”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即用“风雪”这一恶劣的自然气侯暗喻黑暗的社会政治,从而用虚实相间的含蓄笔法,写出了人物所遭受的险恶境遇。
如此看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题意,我们不妨可以理解为:林教头遭难山神庙,或林教头在山神庙劫后余生、逢凶化吉。这样理解,也合乎作品“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主旨。
三。初步感知
1.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本课的字词。
赍发:jī 资助 赏赉:lài 赏赐
玷辱:diàn rǔ 使蒙受耻辱 迤逦:yǐ lǐ 曲折连绵
官司:旧时对官吏和政府的泛称;2.指诉讼 恁 :nèn这么,这样,那么,那样
浑家:早期白话小说中指妻子 按酒:指下酒的肉菜
理会:照料,处理;2注意,理睬;3交涉 髭须:髭,嘴上胡须;须,嘴下胡须;
絮烦:xù fán 因过多或重复而感到厌烦 庇祐:bì yòu 保祐
掇: duō 搬,挪动 酒馔:jiǔ zhuàn 下酒的饭食。
2.教师简单复述和本回有关的情节,以使学生对故事的发展有个大致了解: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3.情节结构:
预习提示介绍了有关情节的梗概,可让学生自己阅读。
(1)课文的标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请将此标题加以扩展,写成一句话,并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详见解题部分)
(2)提问2-4个学生,请他们回答划分好的情节段落,然后教师明确。
明确:
第一部分( 引子,第1节):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作用: 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第二部分( 开端,2-5 节): 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陆虞候密谋策划,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
矛盾的展开: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三部分( 发展,6-9 节):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
本段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三个自然段::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
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4.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并结合文后的“课文简析”中有具体分析,请学生据这些分析,分别用七个字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1)林教头沧州遇旧知(1-1) 序幕
(2)陆虞侯密谋害林冲(2-5) 开端
(3)林教头接管草料场(6-9) 发展 板书
(4)林教头杀敌山神庙(10-12) 高潮结局
四.分析林冲的性格
1.导入 :
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
林冲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正是这种斗争最激烈并发生转化的关键阶段。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林冲性格的转变的?
2.设计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分析林冲的性格:
问题1 :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学生概括: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对仇人认识不清,复仇心理并不强烈
问题2: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明确: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问题3: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学生概括问题2和3:随遇而安,委曲求全
问题4: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明确: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学生概括:忍无可忍,彻底绝望
问题5: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从林冲的遭遇
我们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卑劣、阴险、狠毒。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虽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也被逼得走投无路,愤然而起;至于广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他们所遭受的迫害,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出路。林冲由逆来顺受,走向反抗道路,体现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
问题6:林冲刺配沧州,邂逅李小二,从言谈中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在情节安排上这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他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仍存有幻想,违心地说自己是由于冒犯了“高太才落得如
此。他安于刑徒生活,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并无反抗复仇之意。课文开头一段,为以后情节发展作了交代。
问题7:陆谦、富安来到沧州表明了什么?林冲的反应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从故事情节上看处于哪个部分?
明确:陆谦、富安来到沧州表明:
(1)当迫害到眼前时,林冲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
(2)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矛盾冲突起而又伏,情节由张而弛。林冲的性格就是在这种情节的变化中,随着矛盾冲突的不断加剧面发展变化的。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是《水浒》的突出特点,作品对人物思想性格不加任何评点,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自己随着情节的发展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对林冲的描写是如此,对其他人的描写也是如此。
板书
林冲性格发展示意图。
杀敌复仇
┏━━━━━━━━逼上梁山
┃ (奋起反抗)
┃亲
┃闻
买刀寻敌 ┃阴
┏━━━━┓自心下慢 ┃谋
┃ ┃ ┃
沧洲遇旧 ┃ ┃管草料场 ┃
━━━━━┛ ┗━━━━━━━━┛
(善良安分) (随遇而安)
总结: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四、作业:
抄写第五课到第十四课课文注释中有关常用词语的解释。
第二课时
本课重点: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检查作业。
二、赏析景物
1.找出所有景物描写。
我国古典小说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善于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而较少使用其它手法,特别是单纯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如果有的作品使用了景物描写,也是运用白描手法,以极为简洁的笔墨来达到特定的目的。《西游记》是如此,《水浒》也是如此。
在这篇作品中,景物描写虽然不多,但却写得恰到好处,并且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描写。(读有关描写)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画出文章有关风雪的句子。
明确:
(1)直接描写风雪:
共有三处请指出来。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那雪正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分析: 这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A.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
草料场,“那两问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B.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则神
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
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
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C.在这些语句中能够表现风大雪猛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摇振”“压倒”“向火”“踏着碎琼乱玉”“背着北风而行”“迎风”。
2.讨论:这三处描写中,有一个最有表现力的词,是哪一个?
明确: “紧”,一个“紧”字,使境界全出,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并且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什么作用呢?我们一会儿再说。
3.这里的景物描写,其作用非常丰富,请学生纳一下,这些景物描写有哪些具体作用?
*注:要由学生举出具体的例子。
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暗示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推动
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1)作品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
例子:管营差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
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可是,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再如,作品在写雪的时候,两次用了一个“紧”字:“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
下得紧了”。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把汗。
(2)作品对风雪的描写,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分析:正是因为风大雪紧,天气寒冷,林冲才要出去买酒;如果林冲不去买酒,草厅倒塌就可能被压伤压死;如果他不出去买酒,就不会看到山神庙,在草屋倒塌后也不会想到去山神庙过夜。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压塌,林冲无处存身,只好到山神庙过夜;如果草厅不倒塌,林冲就可能被烧死;如果他不到山神庙过夜,就不会听到陆谦等的谈话,也就不会杀敌报仇,投奔梁山。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林冲到了山神庙后,才用石头挡住庙门;如果他不挡住庙门,陆谦等人就会直接进入庙中,他也就不会从他们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也许陆谦的花言巧语会使林冲相信这是一次巧遇呢,说不定林冲还会请他们喝两杯呢。
由此可见,作品的景物描写确实是非常精彩而传神的。
(3)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
*总结: 课文中描写风雪的句子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亦如我国传统的写意画,寥寥数笔,仿佛是信手点染,却意境深远,景中有情,并且留下大片天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去补充,去发挥。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该认真体会、反复咀嚼的地方。
三.细节描写鉴赏: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以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取胜,《水浒》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大致有三种情况:
(1)有的细节描写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请学生找一找这方面的例子。
提示:第八段中对林冲出门买酒时的描写,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细节,表现出谨慎小心的性格,也说明他是准备安心地在草料场度过他的流放生活的,这就表现了他的随遇而安的一面。
(2)有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前呼后应,使作品布局更加严谨。请学生找找这方面的例子。
提示:这样的细节描写也很多,比如第七段开头对林冲离开天王堂时的描写,看起来好像是
不经意的描写,但这里所写到的事物,在后文都有着落:包裹--放在床上(第八段);尖刀
--剜了陆谦的心(第十二段),同时也照应了第五段的“买把解腕尖刀”;花枪--挑了酒葫
芦(第八段,第十段),挑了差拨和富安(第十二段)。
再如第十段对林冲来到山神庙后的描写,通过他掇石头靠住庙门为下文写陆谦等三人进不了庙埋下伏笔。
(3)有的细节描写同时兼有以上两方面作用。请学生找一找这方面的例子。
提示:这种细节描写也不少,如第五段写林冲听到店小二报告的消息后,立刻大怒,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这一细节既表现了林冲刚烈的性格,也为下文写刀剜陆谦心做好了铺垫。
再如第十段,写林冲见草厅被雪压塌后,怕火盆内有火引起火灾,就探半身进去摸。这一细节既表现了林冲的小心谨慎的性格,也为下文写陆谦放火做了铺垫。
(七)重点语段阅读与讨论:
1.回答问题:
本文是节选,好像应该从第二段开始选起,因为第一段与本文的主要故事看起来好像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为什么不从第二段开始,而非要选上第一段呢?第一段有什么重要作用吗?
提示:这一段实际与课文的故事有着直接的联系,无论对人物还是对情节都有着重要作用:
①这段描写表明了林冲是个乐于助人,济危救贫之善良之人。
②这段描写详细交代了林冲与李小二过去的关系,为下文写李小二帮助林冲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如果没有这段描写,下文写李小二向林冲报告消息就会显得突兀。
2.阅读(2-5段),讨论:
(1)这一部分,情节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提示:陆谦来到沧州,密谋杀害林冲,使情节陡起波澜。
(2)作品为什么不直接描写管营、差拨等四人的谈话?作者通过李小二夫妻的所见所闻所疑所思来交代情节,这种手法有什么效果?
提示:在这一部分中,作品不是直接写出四人的谈话,而是通过小二夫妻所见所闻来写他们的怀疑与推测,这就使情节若隐若现,扑朔迷离,造成了强烈的悬念,使作品情节更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3.阅读第八段,讨论:
这一段中除了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之外,还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提示:这一段中除了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外,还用了独白式的心理描写,这里的心理描写通过写林冲想等雪晴之后修理草屋,说明他是准备在这里安心长住的,这就反映了人物随遇而安的性格。
4.阅读第十一段,讨论:
在这一段中,作品详细描写了庙外三人的对话,为什么要详细描写这些对话?
提示:这是促使林冲思想性格发生剧变的关键,因此要详加描写。通过这个描写,对以前的情节进行了巧妙的补充,并交代了整个阴谋的策划过程,并由陆谦等人亲口说出,这就比别人介绍更易于使林冲认识到敌人的凶狠残忍,更易于激起他满腔怒火,从而促使他毅然做出了手刃仇敌的壮举。
四、作业: 预习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