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感受比,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3、能够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内容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PPT、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提供丰富的实例,感受“比”的实际意义
1、谈话导入,引出实例1。
师:这里有一张照片,大家看一看他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淘气也有几张照片,请大家看看哪几张照片与照片A比较像?(出示课件)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照片B和照片D与照片A比较像。
为什么B和D和A是最像的呢?现在我们把这几张照片的图形放到方格纸上,来研究一下这里有隐藏了什么秘密呢?
出示如下方格图(课件),让学生认真观察,小组讨论
思考: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回答,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A、B、D三个长方形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所以它们比较像。
2、谈话引出 实例2。
出示教学情景图:(课件)根据这幅情境图解决问题:谁的速度快?
独立思考,自己填表得出速度,再说说怎样求速度,谁的速度快。
3、老师家附近有三个水果摊,你们帮老师算一算哪个摊位上的苹果
最便宜?
出示教学情景图:(课件)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表扬说得好的同学。
二、引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1、引出“比”的概念
今天我们解决了这么多难题,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用除法计算,都是两个数相除。)这些在数学上还有另一种形式表示,用比来表示。
如15÷3写作15:3读作15比3 学生书空、齐读
看看我们今天讲的内容,大家找一找有哪些比?看谁写得多?学生独立思考,找出来写在作业本上。
学生汇报结果,师給于肯定。并引导学生说出比的意义,(出示课件)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理解两个数相除的含义
2、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比的意义,在50页中还有一些关于比的其它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解决吗?请大家看书自学。(学生自学)
学生汇报自学所得。
三、巩固练习
用卡片组成比。锻炼学生求比值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比,用我们所认识的比,去创造更多更美的事物吧。
五、布置作业。
师发作业单,生独立完成。
版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15 ÷ 3 写作 15 : 3
9 ÷ 2 写作 9 : 2
6 : 8 = 6 ÷ 8 = 3/4
课后反思:
下面我就这次研讨的主题“关注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效”,谈谈我的教后反思。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生活中的像片入手,巧设悬念:“为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这节课,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归纳出“比”的概念,而是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数、形的有效结合,感受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的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课堂上出现了“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
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 “图形为什么像或不像,有什么秘密?”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预定目标,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就能根据目标自觉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克服困难,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四、关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究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并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先为学习小组提供了图形、问题、表格,教师指定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的合作中,及时地引导他们研究,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鉴赏,最后全班交流;在归纳出比的意义之后让同桌同学互相说“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不够丰富。
课例点评:
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提高互动的质量,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教师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敏捷的教学机智,非凡的驾驭课堂和学生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每一堂课中的思索与积累。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应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结合实践对理论加以检验,并且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经验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努力提升驾驭课堂、捕捉信息,资源重组等能力,做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