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苏埠镇中心学校欢迎您的访问!
校长信箱
留言反馈
家长留言
联系我们
新网站正式投入使用,您对新网站的看法,请在下方选择:
栏目设置更加合理
信息内容更加丰富
页面布局更加美观
网站服务功能增强
首 页 > 教学科研 > 课题研究


品读《桂花雨》

【字体: 】【2010-11-10】 【作者/来源 苏埠镇幸福小学 却芳芳】 【阅读: 次】 【关 闭

《桂花雨》是台湾女作家琦君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思念。文笔优美,耐人寻味,是一篇可读,可品,可悟的美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开始,我先请同学们自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桂花雨在自己心中留下了什么印象,并用一个字概括。然后紧紧扣住学生通过自己感悟概括出的“香”和“乐”字,引导学生独立寻找描写桂花香,摇花乐的句子并谈感受,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开动脑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当学生谈到母亲的话时,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到底是作者家乡的桂花香,还是杭州的桂花香,学生在讨论当中逐渐从字面的意思读到了内在的意思,尽管杭州的桂花更多、更香,但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树是母亲生命里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虽然桂花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问题是母亲不是用嗅觉在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品味它们,因此母亲自然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从品桂花香自然地过渡到母亲的这一番话,学生对作者及母亲思念家乡的感情就体会的比较深刻了。同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种思乡之情的感悟,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由母亲的“桂花还是故乡的香”仿写“     还是故乡的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感情,升华这种思乡之情。最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虽然准备比较充分,但反思这节课,我仍感到有一些不足:

一、重点词语品读不够         

在介绍桂花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样一句话。我虽然意识到了字的独特作用,也准备抓住重点“浸”字,通过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却没有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二、重点内容有所淡化

在体会摇花乐时,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 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几个句子时,没有抓住这几个重点词语,词语的含义孩子们体会得不够深。同时在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时,虽然我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想象情境,但显得不够深入。我想,如果让学生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喊一喊,接着再引导说那伴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深入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时的心情,相信学生们的情感就能彻底激发出来了。同时,课文最后母亲说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中的“金桂”其实有两层意思,一个指的是桂花的品种——“金桂”;另一个其实指的应该是我们的方言“金贵”,但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课堂上没有涉及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朗读不够充分,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过于仓促

在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虽然采取了范读、朗读、默读、自由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力图使学生读出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但由于第一次上公开课,越学到最后,就越担心课堂时间把握不住。所以这个环节显得过于仓促而粗糙,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过少。我认为应该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讨论,去体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孩子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这样处理会好很多。我想,今后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这一点,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总而言之,通过这节公开课的展示,锻炼了自己,感悟到讲读课的教学,重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绽放异彩.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学生只有感悟到了,他们才会用心去生活,才会逐渐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而作为一名新入教坛不久的老师,更要进一步学习新课改理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生活,把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融进课堂,融入文本.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

版权所有:苏埠镇中心学校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 安徽龙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