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已经快十年了,语文课到底怎么教,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多优质课展示的是教师游刃有余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让我更觉得语文教学就是要学生品读感悟文本,对课文的文字语言进行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原指歌曲演唱者对歌词、曲的感悟理解,与原创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对歌曲进行创造性的演唱。二度创作要靠歌手自己来完成的,词、曲作者写出一首作品,是第一创作。要知道:歌曲,是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我们的课文也是文学,富有文学艺术的特质,每篇课文的作者都是原创者,是第一作者,所有阅读者都能披文入情,对原作进行二度创作。因而才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莫雷特、一千个林妹妹”之说。学生是课文的自然阅读者,学会二度创作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大有益处,是今日之语文课堂理应推崇的。
那么,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二度创作呢?课文的学习与理解重在品读,我们的课标对品读有明确的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就告诉我们,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去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学生是最富激情的,只要你引导得法,他们感悟就迅速,很快就能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读出自己的情感来。而这种感悟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理解的深刻,感悟就到位,自然会有情感的融通,读出来的情感也就丰富、动人。
我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学生对文中阿炳中秋夜跟师傅第一次到二泉边时,什么感觉都没有,而十多年后双目失明的阿炳独自来到二泉边,尽然创作出一首千古绝唱的《二泉映月》不太理解,于是,我就引导同学们前后文对比品读这几段文句。接着,我指名让学生比赛朗读,三四名同学读后,让其他同学评评谁读的好些,为什么?比较评判中学生明白了:前文的阿炳,生活与年少让他少有忧虑,而后文的阿炳却经历了十多年生活的苦难和命运的折磨。这样的悲惨遭遇,让学生伤感动容,读着读着学生就明白了此时的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二胡曲《二泉映月》了。为了加深理解,我又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两处省略号,把学生的阅读情趣调动到极致,学生入情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阿炳所处的境况中,让人满含热泪。这时阿炳的悲惨遭遇和苦难生活感染着每个学生,这样有滋有味的朗读是学生真情的流露,是对文本的再创作。学生的理解和品味与作者的创作情感产生了共鸣、融通,起到了难以想象的学习效果。大家都知道,课文的字句承载着作者的用意和情感,同时也能牵动出读者的情感和理会,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再度创作的空间,这就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吧?我们的学生能把文本读出情味来,就是他们已被文本的文字语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所感化,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了情感的自我释放、渗透和叠加,自然地深华了文本情意。
对雨果的《船长》一文的教学,我选四组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的第六自然段以后的简短有力的对话,前三组读后,我让同学们评评哪一组读得最好?为什么?学生不满意一二两组的对话朗读,因为他们只是读书,没有读出当时的情境。第三组同学虽读的明快,但声音不够洪亮。那么这段对话该怎么读才令人满意呢?学生们交流品评后明白了,这一句接一句的简短的对话,说明了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容不得罗嗦、废话,同时也体现了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乱,处事果断。明白了这些,找第四组同学朗读对话,这时的朗读,声音高亢紧急,仿佛再现了“诺曼底”号遇险时的情景。这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表演,是情景再现,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也有利于学生对哈尔威船长高大的人物形象的感悟和理解。可见,学生动情的品读,就是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是融合了自己情感的二度创作。要知道,我们的语文文本,篇篇都是精心筛选的富有深意、富有情趣的美文,像《拉萨的天空》、《奶奶的剪纸》、《爱如茉莉》、《望月》、《安塞腰鼓》、《大海中永生》……如此美文,只要稍加点拨、引导,学生就能披文入情,各自的情感就会被文字语言诱发出来,进行着深华文本的二度创作。学生有了这样的创作,我们的语文课教学就变得轻松自如,情趣盎然,这也正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旨要。
如今的语文教学叫“研读”课文,它有悖于过去的“讲读”课文。一字之差,体现了语文课堂“教”与“学”的主体和主导之别,体现了语文教学“读”的重要性。学生学会了品读,就会披文入情,就能融情于字里行间,就能与作者的情意共鸣,就能把文本读出意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那就让我们的学生自觉地去品读吧!